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2019年綠島學員心得-陳宜煊



  人權營結束已經好些時日,但在綠島所經歷感覺仍未塵埃落定,因此心得實難下筆。綠島小夜曲、千風之歌與安魂曲在七月底持續縈繞直到回到原本生活圈才慢慢淡去,就像許多次議題的切身感覺在某一刻瞬間薄弱,然後從此回到「正常」生活。我想,唯有讓這些故事融進生活的縫隙裡,才能在日常再再想起,然後讓記憶在日常裡慢慢堅實起來,這些就給時間。所以總結來說,我其實還沒沉澱出個結果,在心得截止日前一時半刻也不見得會有。所以目前講的主要是比較表層、實務層面的部分:這次在綠島營隊的收穫主要有二,一是對內身體感的累加,二是對外傳遞故事的使命與方法。

一、身體感
  對白色恐怖的歷史有身體感,進而更具體的了解轉型正義的重要,這就是是當初報名營隊最根本的理由。總覺得有些事情發生了是你也知道就是發生了,可是身體一直「沒有感覺」,因此怎麼講起來都太高空。去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大抵就是真的進去現場或充實更多相關資料,兩者相輔相成。很感謝陳文成基金會給予我這次機會,整個營隊拉到綠島來,還請了前輩一起舟車勞頓的回來講故事,讓我們這群生在解嚴後的學員能實地去認識白色恐怖過去如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我認為這次的營隊活動帶來身體感的衝擊與記憶無比重要,能使我在未來能以更接近「去試圖理解我生長的地方發生過的事情」而非「關於二二八跟白色恐怖的知識」的視角去看這一段歷史使我有機會以具體的、前輩們的生命史去看待這一段總是在歷史洪流裡模糊而成為一體的「政治受難者」的面孔,進而在他們根本為人的角度切入,放大去試著想像多少人、多少家庭在那個時代受了怎麼樣的傷,讓自己清楚知道這些故事為什麼必須被記得,再來才是,如何讓更多人知道並記得它們。

二、傳遞故事
  「你們活在很好的年代。」
  那天則周前輩分享完自己受難經驗後這樣說,這是我在綠島聽得最深的一句話。它深而不重,他們的故事總是在沉澱後安穩地說,好像這樣才不會重地讓我們接不起就掉下去,或輕得飄起來了。(我不知道前輩們有沒有這樣想,但我很佩服這樣對於重量拿捏的分寸。)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除了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剛好又過得太無憂無慮,否則不厭世也不免世故。我一直覺得不公不義之事每天都在發生,必須時時刻刻意識到這件事才能保有該做點什麼的動力,也就是說必須持續認知到我們活在一個不夠好的世界,因此得讓它更好,而永遠在這樣的循環裡似的。直到聽前輩一個一個分享他們青春年少裡那個年代發生著什麼樣的事,才第一次認真的接受了我們活在很好的年代的說法,第一次感到無比幸運,並覺得正因為這樣的幸運,我們有能力做到更多。

  很好的年代,是一種幸運,一種希望,在亡國感很重的今年特別溫暖的一句話。畢竟想起國民黨曾經在台灣做過的事,似乎共產黨也不會再更糟糕了。

  「我們活在很好的年代。」我試著這樣對自己說。

  聽見這話的時候,一邊想起許菁芳在《台北女生》的結尾寫過:「這島的死亡歷歷,在那之上青春與愛茂盛生長。這塊土地必須更好,我願以青春護航。」這年代的好,是對比於過去的壞。許菁芳的文句對比在前輩的青春裡講得好浪漫,但卻這樣停在心裡好一段時間,從綠島回來對自己的期許之一是,希望讓更多人有這樣的願意,而意識到這句話的重量的前提,便是先去明白何謂這座島的死亡歷歷。

  其實也不是沒有試著說過這島的故事,只是論述多了之後事實好像都變成年表了,台詞一遍一遍的重述也都是老調重彈,只是這次真的來到綠島,真的面對面聽前輩說起自己的過去,才發覺那樣的娓娓道來竟如此深入人心。

  我覺得前輩在說這些事情,跟我們通常聽到的年輕人帶著憤怒的控訴、或是歷史相關紀錄裡幾乎不帶感情的呈現事實十分不同,前輩們說話的口吻有著一種對自己與對世界的溫柔,已經不生氣了,但我記得、我在等。至於溫柔的原因究竟是一種選擇或被迫,也已無從分辨,或許也是這樣的溫柔才能夠在歷經傷害後坦然面對往後的人生,或說在人生歷練裡不得不逐漸溫柔寬厚起來才能捧起傷口去看而不被眼淚灼傷,我不知道他們有過多少的努力,數十年後的此時才能在這裡跟我們說話。我並不覺得所有政治受難者都有辦法堅強的活到現在,想必仍有許多今日沒有出現的面孔在那樣的傷害下已經永遠消失或再也說不出故事,因此能在今天聽到這幾位前輩親自分享,特別感謝、感動。)

  那樣的溫柔是我在營隊裡學習到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如何把這些事說給更多人知道」上,向前輩學習溫柔,慢慢的說、用一個人的生命故事去說,其他的事,就留給聽見的人自己去想、去找,從來不強迫吸收,但我們就活在那裡,我們一起記得這樣的事、我們的日常裡有這些事情的影子無論是一手二手三手的),就向前輩對我們做的一樣。

  最後,想說這真是一篇破碎的心得,到最後一天還是沒有辦法組織好,不過但願能在後續的日子裡持續發酵,會努力的。
  非常謝謝營隊的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