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蔡曉林 / 島與島

在前往台東的漫長路途上,我想著原來這座島其實也不小。搭乘了好幾個小時的車,才緩緩地來到了台東市。再坐了一小段車程,來到了邊陲的港口,乘坐了一個小時的船,才終於抵達了綠島。

昔日這裡是上千名政治犯的被囚禁之處,八年、十年或更久的青春就這樣在艱困的生活中過去了。

如今綠島成為觀光勝地,在浮潛、海灘、梅花鹿之外,不少遊客也會來此一看:綠島人權紀念碑,以及位於它附近的綠島人權園區。這即是所謂的「悲暗觀光」,這將不會是個充滿歡笑的旅行,而是悲傷的,遊客因能體會更深刻的歷史與人權、自由的可貴。一座紀念碑,彷彿將過往的不公不義化做堅硬的建築,在風雨中也屹立不搖。五十年間這裡的景觀有什麼變化嗎?從前的草坪一樣地綠,只是從前充滿了無聲的哀歌,今日綠地依舊,多得是來此處享受自然美景與觀光的人們,當他們踏下每一步時,知道那些土壤是由什麼樣的歷史與記憶堆疊而成的嗎?

在島上的幾天,聆聽故事、看星星、以及走路。將近一百個小時的時間,時時刻刻充斥的無盡的反思與震撼,從很久以前課堂上以及實際參觀景美人權園區時,我就不停在思考著關於轉型正義的答案,我內心的疑惑是,過去的這些罪惡,要歸咎個人還是時代?無論責任該由誰負責,現今都已無法向當事人或當時追究。同時社群主義又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生在群體中,便隨之成長、獲取資源以得到今日的成就,因此個人是需跟隨群體負責的。但如此而來,責任又更難劃分了,同時受害者的權益與傷痕也不能因此就被放棄,如此多的問題在腦中無盡的打傳,直到這幾天的過去,解答仍不見影子。

或許解答不會如此輕易地出現,這是上天考驗人類的一道難題,人世間曾經有如此險惡的事情確確實實地發生過,但也有潛在可能的強大力量能夠將之化解,至少我是如此相信的。在走向這個目標的一路上,我也會持續抱持著這份疑惑回到本島,回到繁忙的社會中,或許有時候我會遺忘了它,但它始終都存在,不再會消失了。

在離開的時候,回首一望,綠島這座小小的島嶼,是背負著沈重的過去與淚水啊!遙望台灣本島的那片海洋,應該是由淚水填滿的罷!而這片汪洋,又承載得住它的重量嗎?還記得以前在上歷史課還是音樂課的時候,模糊的印象中,老師提過《綠島小夜曲》是政治犯所留下的歌曲,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綠島」在此指得不是那個悲傷的小島,而是這座更大、一切悲傷與希望之來源的臺灣島。兩座島嶼遙遙相望,我想總有一天,我們也要將綠島這座小小的島所背負的過往與傷痛,轉移到更多、更大的地方吧!

天佑綠島,天佑臺灣。請永遠記得,不要忘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