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姚惠耀


白色恐怖過去了?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1990年代在野百合的學生、老師的努力下,國會全面改選;又在刑法100行動聯盟的努力下,修正了那條不合乎理性的法律條文,讓思想更自由…。

然而,真的自由了嗎?來到綠島之前,大埔拆遷的事件和洪仲秋案幾乎佔據了我的臉書的塗鴉牆,不公不義的社會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如果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理應符合公平公正公開等原則。洪仲秋案讓我們看到台灣的國防部一味的推卸責任,監視器的畫面消失了、日記的內容不見了,不只是受害者家屬無法得到一個真相,更顯現出台灣國防體制敗壞的一面。透過洪仲秋的案子,讓我想到在體驗營時,同為成大學生的陳欽生學長提到,當他在綠島的豔陽下搬石頭時,曾經一度因中暑而昏迷,管理人員根本不理會,要不是有難友的協助,恐怕也會有生命危險。由此看來,軍中的管理制度並沒有改善,白色恐怖時,軍法不僅用於軍人,也用於所謂的政治、思想犯,在解嚴後的現在,儘管政治思想已經除罪,但軍事制度上的遺毒依舊存在,這是我們仍須努力的一個地方。

轉型正義是通往民主之路的必要條件,台灣經歷過太長的集權統治,有太多集權體制下的毒瘤尚未清除,不管是法律、媒體、教育等面向,都有轉型正義的必要。透過不斷的釐清台灣歷史的脈絡,找尋我們的歷史定位,並發現,我們還需要做怎樣的改革來實踐民主、自由的理念。這幾天在人權園區聽到瑤華老師、 HYPERLINK "http://homepage.ntu.edu.tw/~wanyaochou/" 周婉窈 老師和其他老師、長輩們談轉型正義,這是一個必要的工作,但台灣卻做得太少。聽到老師講:回憶太短,但遺忘太長。但我卻有另外的感受,依照整體的台灣歷史來看,確實遺忘太長,但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看,不管是否是曾經生活在白色恐怖的人,甚至是受難者家屬,大多不知道這段歷史。對這些「不知道」的人來說,要如何「忘記」呢?我認為,要做轉型正義之前,有必要讓更多的人民「知道」這段歷史的存在,和這段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影響。

想到第三天在綠洲山莊看到的景像,周婉窈老師和楊翠老師一直強調歷史的空間感,在八卦樓裡面,有太多歷史空間被改變,根本難以體會當事人的感受。說到歷史的空間概念,就不能不提到陳孟和長輩對人權園區的貢獻,他對空間的高敏感度,以模型比例再現空間感,讓我們可以對當時的時空環境有更具體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